12月3日,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,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公布2016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100强榜单,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0.9144高分位居榜首,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0.7031分抢得二席,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三,得分为0.5111。
该榜单已经连续公布四年,上述三个产业园区连续四年稳居前三。
产业园区十强
1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2、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3、苏州工业园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4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5、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6、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
(和去年排名一致)
7、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(比去年排名提前了两个位置)
8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
(比去年排名提前了一个位置)
9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(比去年排名提前了四个位置)
10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(比去年排名提前了五个位置)
从以上排名可以看出,前六名没有变化,但7-10名变化还是很大的。尤其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去年的第13名提升到今年第9名;成都高新区从去年第15名提升到第10名。
东部园区占优,高新区后劲强势
在综合排名前10强中,东部产业园区占7家,在数量和得分上占据绝对优势。高新区占6家,首次超过经开区(占4家),这说明高新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后发优势不断增大。 2015年全国新增32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,高新区占31家。
从百强榜单来看,东部产业园区占64家,中部21家,西部15家,东部在数量、平均得分、和持续发展上均占据优势。高新区和经开区各50家,但高新区的总体得分和平均得分均高于经开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四年来前10名中西部园区首次上榜1家(即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)。这说明中西部开发区(高新区)质量有了较大提升。
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在论坛上表示,产业园区百强榜稳中有变,78家园区连续4年进入百强榜,变动率为22%。
任浩表示,高新区“十三五”规划提出要继续扩围,高新区的发展后劲将更强。
产业园区五大指标体系
从得分考量的五大类指标(社会发展、公共服务、产业合作、创新发展、经济发展)来看,社会发展得分最高,其次为产业合作和公共服务,最后为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,而经济发展和常新发展的得分差异程度最大。
2016年产业园区百强榜反映的是2015年各园区发展情况,与前三年得分相比,2015年百强榜综合排名平均得分低于2014年和2013年。
百强产业园区江苏入榜居首
从百强榜产业园区省域分布来看,江苏仍然稳居首位,共19家园区入榜。山东以11家位居其次,广东以9家紧随其后。江苏省进入百强园区的数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,从2012年13家到2015年的19家。
上海共上榜三家,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2、12和65,与2012-2013年相比数量有所减少。
产业园区的发展软环境是重点
转型升级是关键
任浩表示,未来软环境将是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抓手,软环境包括体制机制、产业配套、园区文化及生活服务,通过软环境建设可以获取创新红利。
他认为,目前园区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,与过去相比,成本持续高企、主导产业盈利下滑、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,因此我国产业园区要实现新的持续发展方式,可以从“四个重找”下手,即重找定位,主动适应新趋势、新环境;通过重找愿景,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;通过重找路径,形成具体的建设思路和任务;最终实现发展动力的重塑,从园区1.0走向2.0。
同济大学发展研究调研发现,在2015年-2016年度,产业园区有明显的转型升级趋势,并逐渐表现出2.0版特征,即日趋关注制度、融合化、软环境、注重园区体制机制、产业配套、园区文化、生活服务,注重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土地利用效率。
中国产业园区100强
排名 |
园区名称 |
1 |
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|
2 |
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|
3 |
苏州工业园区 |
4 |
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|
5 |
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6 |
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|
7 |
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 |
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|
9 |
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10 |
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11 |
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2 |
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3 |
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14 |
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5 |
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6 |
南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17 |
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8 |
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9 |
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0 |
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21 |
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2 |
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3 |
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4 |
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5 |
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|
26 |
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|
27 |
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28 |
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|
29 |
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0 |
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1 |
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32 |
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3 |
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4 |
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5 |
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36 |
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|
37 |
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8 |
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|
39 |
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|
40 |
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41 |
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42 |
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|
43 |
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44 |
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|
45 |
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|
46 |
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47 |
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48 |
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49 |
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0 |
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1 |
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|
52 |
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3 |
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4 |
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5 |
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6 |
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57 |
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8 |
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59 |
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0 |
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1 |
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62 |
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3 |
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4 |
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5 |
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|
66 |
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67 |
宁波大榭开发区 |
68 |
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|
69 |
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0 |
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1 |
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2 |
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4 |
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75 |
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6 |
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77 |
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78 |
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|
79 |
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|
80 |
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1 |
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2 |
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3 |
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|
84 |
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 |
85 |
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|
86 |
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7 |
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|
88 |
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89 |
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0 |
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1 |
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2 |
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3 |
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|
94 |
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5 |
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|
96 |
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|
97 |
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|
98 |
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|
99 |
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|
100 |
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|
2012-2015年百强榜园区省域分布数量表
苏 |
鲁 |
粤 |
浙 |
辽 |
皖 |
冀 |
沪 |
川 |
吉 |
鄂 |
湘 |
豫 |
闽 |
|
2012 |
13 |
11 |
7 |
4 |
5 |
5 |
4 |
5 |
4 |
4 |
3 |
3 |
3 |
5 |
2013 |
15 |
13 |
8 |
7 |
4 |
5 |
3 |
4 |
4 |
3 |
3 |
3 |
2 |
3 |
2014 |
17 |
12 |
10 |
7 |
5 |
4 |
4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2 |
2015 |
19 |
11 |
9 |
6 |
5 |
4 |
4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3 |
陕 |
黑 |
京 |
贵 |
赣 |
津 |
滇 |
渝 |
桂 |
新 |
甘 |
晋 |
青 |
蒙 |
|
2012 |
3 |
3 |
2 |
2 |
2 |
2 |
1 |
1 |
2 |
2 |
0 |
1 |
1 |
2 |
2013 |
3 |
3 |
2 |
2 |
2 |
2 |
1 |
0 |
1 |
2 |
2 |
1 |
1 |
1 |
2014 |
2 |
3 |
2 |
2 |
2 |
2 |
1 |
1 |
2 |
1 |
1 |
1 |
1 |
0 |
2015 |
3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2 |
1 |
1 |
1 |
1 |
0 |
0
|
2015年,经国务院同意,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,在江苏全省的发展大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。
2015年,面对宏观环境的复杂变化,园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,突出创新引领,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好发展,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0亿元,同比增长8%;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7.2亿元,增长11.7%,税收占比达93.6%,各类税收总收入超670亿元;进出口总额796亿美元,下降0.9%(按人民币计为4945亿元,增长0.3%);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、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;R&D投入占GDP比重达3.35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亿元,增长10.5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.6万元,增长7.5%,发展质效持续优化提升。
2016年上半年,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4.5亿元,同比增长7.3%;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2.9亿元,增长12.3%;进出口总额约2350.2亿元,增长1.7%。经济运行呈现主要指标增长平稳、转型升级质效提升、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良好态势。上半年园区实现新兴产业产值1138亿元,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%;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34亿元,占GDP比重达43.5%;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410亿元,增长50%以上。在产业升级、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形成鲜明特色和领先优势。